活动新闻 | 我在红树林玩泥巴
摘要:2023年2月25日红树林种植生态恢复志愿者活动
拔“萝卜”,
拔“萝卜”,
嘿哟嘿哟拔“萝卜”
2月25日红树林生态修复活动结束啦!
瑟瑟冷风也抵挡不住志愿者们的热情!
一起来沉浸式体验吧!
在车上刘毅博士进行了精彩的红树林知识解说
路上有山羊、白鹭、小番茄与我们相伴
浮宫林业工作站站长薛志勇高工
进行了系统的讲解后,
大部队就浩浩荡荡得朝红树林进发了!
滩涂地又湿又黏
有人健步如飞
有人深陷泥潭
大家都积极得在种植秋茄苗和胚轴!
小朋友更是奋勇当先!
在现场大家互帮互助
更有2018年的缘分
在活动中再度相逢
一起来从高空中看看我们这帮有趣志愿者们
再来看几篇志愿者发自内心的感想
红树复种,真的我种的不是树,我种的是我自己,这一整段我都是阴暗的爬过来的,后来了解了一下才知道,我们这一次的淤泥比较多,以前一般都没有这么多的,今天还真是幸运啊。但是这个淤泥的手感真的好好啊,还有不穿鞋的感觉真的很舒服,可惜没什么经验,穿的裤子和衣服都不太适合下泥地,裤子和衣服已经不想要了,全是泥,所以后面已经无所谓了,为了把脚拔出来,增加受力面积,试着开始进行了爬行,效果很不错,刷的一下就爬出去了好几米,比起一步一步走才走了半米都不到来说爬行真的是最好的选择,希望下次可以再爬一次,最好在夏天,别选冬天了,袄子真的不好洗。真切的体会到了红树复种的困难,希望下一次还能再去尝试一次,一定可以爬的更快的!——绿野嘉庆子
我不是一个爱社交或聚会的人,但我要带出门的,是一群小孩,一群对自然有了解欲的小孩,她们不懂红树,她们渴望了解,我自觉我有义务带她们了解这个庞大的生命体系,就像我的老人教授给我的那样。我参加过两次湿地营,一次是当小孩去学习,一次当筹委去组织活动。因为疫情等各种原因,很遗憾的是这两次我都没能实际参营。先前也亲眼见过红树,所以再一次看到时的感觉就没那么震撼,但此行还另有收获。我在网络上、老人的科普中了解到什么是红树,红树可以做成什么什么事,但今天,我听到的是“红树如何让浮宫不再成为一座漂浮的宫殿”“红树对06年印度洋海啸的至关重要的影响”红树做成了什么事……当我想起这些的时候,我眼前的红树不再是和图片上一一对应的简单的生命体,我看着它们如何一株株被种下,长大,成为真正守护给予他们新生命的人类的“海岸卫士”。我仿佛也在今天才明白了什么是红树林——是许多生命体的相互成就。更让我感到意外的是今天来到现场的不仅有像我们一样的大学生,还有从事过环保行业、虽然离开了但依然热忱的姐姐,有家长带着孩子,现场帮助我们的当地村民……其实我不是一个爱社交的人,但我们就这样,就着一个目的自然而然地聊了起来。本部的一个男生看到我们报名表上的“绿野”就主动找我们攀谈,尽管我们并不认识,但他对我们凌晨五点就出门表达的关心和讶异的心情,是隔着屏幕无论如何也无法感同身受的。 我曾亲眼盯着海岸边捡来的几棵秋茄胚轴在土里慢慢长高,长出新叶,几天不见仿佛变了一个模样,我才理解到多年未见的亲戚看到小孩子说出的欣喜。可当我觉得它们日渐成熟,偷偷扒开土壤观察它们的日益见长的根部时才意识到他们也是时候去往海浪汹涌的地方,送走它们时我无法释怀。可我看着今天那片红树林,想象我目光所及之处的那个角落就有我窗前的那几株胚轴,多年以后也能变得和它们身边的植株一样高大,我就知道我不枉此行。——绿野云野
陷入红树林的世界,切身地感受红树林牢牢扎根的滩涂。这是一次奇妙的自然探索之旅,一次有趣的海泥SPA体验。当我跟着队伍途经堤岸,远观一株株红树纵横交错挺立着连接成大海与陆地的最大屏障,它们凛然、倔强、伟大。我忍不住停下脚步,驻足凝望。当我亲手将背负着春天的明媚和希望的秋茄胚轴插入淤泥中,此时我眼中的它并非一种植物,而是从淤泥中长出的光。红树林奇特的“胎生现象”,更是让我惊叹到了强大的生命力,在刘博士的讲解中了解到它的种子在没有离开母体时就能长出棒状的胚轴,掉落到淤泥中几小时就能长出新的植株,有些甚至在大海中漂流数月,也能在千里之外的海岸扎根生长。作为一个在海滨城市长大的孩子,更是切身体悟到红树林的力量。素有“海岸卫士”称号的红树林在时间的荒芜中保护堤岸、减缓风暴潮,倘若没有它们的存在,我们引以为傲的滨海风情也许会在某一次的大风大浪中变得满目苍夷。“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我深深地希望红树林被更多的人认知,被更好地珍视和保护。——绿野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