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孩子 | 银杏春聚PLUS
今年银杏伙伴在博鳌春聚,作为1/N个“地主”,在银杏公益基金会、智渔、松鼠学堂和新盈国家湿地公园的支持下,CMCN于2019年3月11日-13日组织了“银杏春聚PLUS——滨海湿地探索之旅”,带领部分银杏伙伴及其家属前往“任鸟飞-新盈的理想”项目所在地,开展研(吃)学(喝)旅(玩)行(乐),探索潮间带滨海湿地和生物多样性,认识海村文化与生活。
做PLUS的目的,一方面是让银杏伙伴们能够深入项目点参访,了解在地银杏伙伴(CMCN和智渔)的工作;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邀请伙伴家属们参加,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家属们对不同的公益领域有更深入的认知,并通过几天的体验、互助和交流,推动家属们对银杏伙伴们所从事的公益行业有更多的理解、支持与认同。
所谓家和万事兴。只有家属们理解并支持了,伙伴们才能更好地开展本职工作。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残酷!整支队伍一共36人(不含导师等工作人员),年龄跨度极大,从1岁到75岁。单就年龄跨度而言,这是我带过的最有难度的一次活动。在课程设计和实施层面,不能只用青少年的方式、纯成年人的方式、亲子的方式、幼幼班的方式,因为不同年龄段的需求不同,实施的方式也不同。
好在,都是银杏伙伴和家属们,大部分都认识,大家都很配合,也愿意接受许多新的尝试。
@ 拜访特殊居民
我们去拜访了许多特殊“居民”。
有自己吐泡泡漂在海面乘着潮水来到海滩的紫螺;有沙滩上的百米赛跑冠军斯氏沙蟹和角眼沙蟹;有不停制造沙球作画的沙画艺术家韦氏毛带蟹;有突然蹿到墙头另人惊艳的变色树蜥;有唯一一种生活在咸淡水水域的两栖类——海陆蛙;当然,还有到处散步的五脚猪、走地鸡、红树鸭......
我们认识了很多植物,包括各种红树植物和耐盐植物,以及它们独特的生存方式与特性。不过,大家现在仍记在脑海里的估计还是各种各样的热带水果,比如香蕉、芭蕉、莲雾、番石榴、番荔枝、椰子等等,以及顺便从村民家杨桃树上偷偷摘下的那个杨桃。
@ 探访海村
我们活动在新盈国家湿地公园周边的东场村和墩吉村开展。
探访海村用寻宝的方式进行,可以活跃气氛,更重要的是引导大家去探索村子里的每一个角落。与中国的大多数乡村一样,东场村和墩吉村的年轻人大多去外面打拼,留在村子里的主要是老人和孩子。有些伙伴走着走着迷路了,遇到村里热情的老奶奶,虽然语言不通,但她仍努力帮忙指路,最后留下一张淳朴的笑脸。
我们一起找到了一年四季潺潺流水的自流井,捧在手心喝一口,甜彻心扉;我们一起遇见巷口爷,默默地驻扎在村道口,守护一方平安;我们一起发现矗立在红树林边的镇海神兽,呆萌的形象让人忍俊不禁;我们一起触摸就地取材以火山石建造的火山石屋,仿佛感受到了一万年前地球的脉搏;我们一起眺望如今已逐渐被红树林替代的晒盐场,似乎仍然可以看到三四十年前人们晒盐的忙碌身影。
选择在村子里活动,不仅可以了解建筑文化风俗民情,也能为当地带来新鲜的气息,同时,还可以带动村民们提供吃、住、行、导赏等服务,推动社区可持续发展,进而达到保护红树林和生态的目标。
@ 奇怪的课堂
我们将研学和体验的课堂搬到了沙滩上、红树林中、橡胶林里、养殖塘边,甚至路边排水沟的杂草丛中。我们认真观察弹涂鱼吃饭、韦氏毛带蟹“拉粑粑”、长腕和尚蟹螺旋形挖洞,甚至学着角眼拜佛蟹做了做操。
这里发生了很多大家的“第一次”。比如第一次夜观,看到传说中的海陆蛙;第一次认真观察路边杂草丛里的野花和杂草,原来还有这么多有趣的植物;第一次学习割胶,了解橡胶的知识,怕看不清还举起望远镜观察;第一次到养殖塘,认识餐桌上常吃的养殖的虾和鱼是怎么来的;第一次讨小海,徒脚踩出一个超大的红树蚬;第一次种红树苗,期待它们健康成长,发挥重要的生态功能。
在甘肃民勤治理荒漠化的老马一家,站在密密麻麻的橡胶林里,脸上情不自禁地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猜想,他当时心里一定在想:这林子要是在我们民勤的荒漠里,那该是一个怎样的场景。
老马,你一定会梦想成真!
@ 特殊的视角
课堂的场地奇怪,引导和观察的视角也必须特殊,此外还要学会一些特殊的技能。
比如看到沙子就挖,看见石头就翻;忍受着蚊子的嗡嗡声,强装安静地蹲在红树林根部等待螃蟹从洞里爬出;趴在垃圾堆前观察植物的细微结构,拍摄微距照片;夜深人静的时候打着电筒一棵棵植物全面扫描,还得不停向前来凑热闹的村民强调这群人很正常;遇到了无处不在的免费海底泥“面膜”,一个劲往身上抹。
部分伙伴可能过于喜欢红树林,想体验红树植物种进滩涂的感觉,于是纷纷献身了。有些陷进淤泥里,有些拜倒在红树林的裙摆边,有些干脆整个杵进去,都不能用陷来描述。
于是,我们除了种红树苗,还拔了好多人......
@ 温馨的瞬间
活动很短,但亲情友情很长!
在活动过程中,大家抓拍了不少温馨的画面,关于亲子、家、爱、互助、陪伴、依偎、联结。其实,每一个公益人都是一个个有趣的人,但同时,他们也都是一个个普通人,有家、有爱、有笑容。
活动结束至今已过去八天,仍有伙伴念念不完,陆续在朋友圈回忆这些天的经历。
于我而言,带领一个年龄跨度如此大的队伍,除了熟悉伙伴外,还需要精心的线路和课程设计、特殊的视角、体验式的知识呈现等等。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无论年龄大小,其实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孩子,我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大家成为心中的那个孩子,像童年一样触摸土地,感知自然。
(本文图片由参加活动的伙伴们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