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米鋪紅樹林鳥類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簡介

      米埔野生生物教育中心及自然保護區(東經113°9'114°3',北緯22°9'22°1')位於香港西北部深圳河河口地區。保護區於1984年成立,佔地380公頃。由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簡稱自然基金)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漁農自然護理署(簡稱漁護署)聯合管理。保護區擁有香港最大片紅樹林,生長著本港8種紅樹中的其中7種(如Tam, 2000Young, 1999a1999c),也是全中國第6大受保護的紅樹林。保護區內可以找到華南僅存的傳統基圍蝦塘,後海灣(深圳灣)的廣闊灘塗是候鳥越冬或遷徙途經此地的重要棲息地。

典型河口濕地。

1976年香港政府宣佈將米埔列為具有特殊科學意義地區1984WWF(香港)基金會著手開展米埔的保護和管理工作。1995年米埔濕地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特點野生動物資源豐富,已記錄有300多種鳥類、400多種昆蟲、90多種海洋無脊椎動物及50多種蝶類。是往返於西伯利亞和澳大利亞的長途候鳥的重要驛站,也是一些水鳥的重要越冬地,包括黑嘴鷗和黑臉琵鷺等瀕危鳥類基圍魚塘是將紅樹林內部分地區用泥造堤壩圍起來的養殖淺塘,已成為米埔保護區內的一大特色。中國紅樹林環境教育的主要基地。

保護區物種資源

群落類型:以秋茄群落為主,桐花樹群落、白骨壤群落。

紅樹植物種類:秋茄、桐花樹、木欖、白骨壤、老鼠簕、鹵蕨、黃槿、海漆、海檬果。在香港的其它地區還分佈有銀葉樹、水黃皮、楊葉肖槿、欖李等。

鳥類

現時,在該區錄得超過350種鳥類。其中27種為國際受威脅物種,當中的12種受威脅鳥類每年都會在米埔後海灣出現,更有3種的全球種群總數的1%或以上在後海灣棲息。後海灣也擁有全球第二大黑嘴鷗(Larus saundersi )的種群和全球數量25%的黑臉琵鷺(Plataleaminor )。米埔錄得的鳥類只有約16%品種為留鳥,其餘大部分屬旅鳥或冬候鳥。後海灣是74種水鳥的重要越冬地,為它們提供冬季覓食和棲息的生境(Carey and Young, 1999)。

潮間帶灘塗

後海灣的灘塗是數以萬計候鳥的主要覓食地,這些遷徙鳥類部分在後海灣越冬,部分於春秋兩季遷徙途中在後海灣的濕地逗留停歇。此外,後海灣的潮間灘塗亦是鷺鳥在新界地區重要的覓食地(Wong, 1999)。關於灘塗底棲動物豐度和分佈的季節變化的研究,共錄得80多種腰鞭毛蟲、螺、貝殼、蟹、彈塗魚等,其中約有20種屬科學界或本港的新發現物種(McChesney, 1997)。這些灘塗無脊椎動物是每年數以萬計途經後海灣的候鳥的主要食糧,因此具有重要價值。

紅樹林

後海灣沿岸共有330公頃紅樹林,是中國第六大紅樹林。其中在米埔保護區的面積達115公頃,另外,在米埔保護區的基圍內還有175公頃的紅樹林。其中6種是土著種,包括老鼠 (Acanthus ilicifolius)、桐花樹(Aegicerascorniculatum )、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 )、木欖(Bruguieragymnorrhiza )、海漆(Exoecaria agallocha )和秋茄(Kandelia Candel )。其中以秋茄最為常見,海漆和木欖數量較少(Duke and Khan, 1999Young, 1999a1999c)。銀葉樹(Heriterialittoralis )是較「內陸」的紅樹品種,自1986年開始在米埔種植。除此以外,半紅樹植物物種尚包括苦楮(Clerodendrum inerme)、魚藤(Derris trifoliate)、鹵蕨(Acrostichumaureum )、海刀豆(Canavalia maritima)和海芒果(Cerbera manghas )。

沉積物隨珠江、元朗河和深圳河流入後海灣,導致灘塗的地層逐漸上升(約每年30公釐),助長紅樹以每年5公尺的速度向後海灣伸展。沉積物隨珠江、元朗河和深圳河流入後海灣,導致灘塗的地層逐漸上升(約每年30公釐),助長紅樹以每年5公尺的速度向後海灣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