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CN 2月2日世界湿地日专题(5) | 行动指南一:红树林生态恢复

摘要:世界湿地日 2015. 02. 03 CMCN专题(5) 2015年2月2日为每年一度的世界湿地日,今年的主题为“湿地,我们的未来”,CMCN为大家分享了一系列活动与内容,动画和专题内容可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接下来将有三篇行动指南专题分享,过往专题可以回复“世界湿地日”获取。湿地日获奖名单在文章末尾公布。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在世界范围内滨海湿地的萎缩和消失都似乎不可阻止。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估计,全球红树林平均以每年1%的速度消失,这意味着如果你是一个30岁的年轻人,那么在你孙辈的壮年阶段,热带亚热带的海岸线上就不再会有红树林的身影。


多数人认为阻止这一悲剧发生的一个有效办法是种树,大量的种植红树林。这个办法听起来是可行的,但实际执行其实会遇到很多难题。


种在哪里?


红树林喜欢生长在咸淡水交接的河口、淤泥质的滩涂和风浪较小的海湾等地。但不幸的是这些地方也是人类活动最频繁的地区。围海造陆、围塘养殖和城市化建设使适宜红树林生存的滩涂地大量消失。所以找到能够种植红树林的滩涂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 城市化建设的填海造陆使大量沿海滩涂和红树林湿地消失


如何种植?


红树林虽然适应性很强,但对于周围环境也不是没有要求的。底质最好为淤泥质的滩涂,不同树种也对气温、高程、海水盐度等有不同的喜好。比如先锋物种白骨壤就可以生长在更靠近海的一侧,而海桑和水椰则不能忍受长时间低温的环境。


有些地区在大规模人工种植的时候会选择无瓣海桑这种速生的外来种。无瓣海桑原产孟加拉,生长速度很快,树形高大。但无瓣海桑不能抵御长时间低温,2008年寒潮时,广东省曾有大面积人工种植的无瓣海桑死亡。且对于它是否为入侵物种,学界也一直没有定论。人工种植到底是选择速生的外来种,还是本地种?也是要仔细考虑的问题。


▲ 2014年初因污染和低温而几近死亡的无瓣海桑


如何管护?


这可能是最难的问题,并不难在技术,而是持续地管理。


CMCN办公室2014年夏天拜访泰国的红树林及红树林保育组织Mangrove Action Project(MAP)。据MAP的工作人员JIM讲,在2004年印尼海啸后,东南亚国家普遍提高了对红树林的重视,各国政府也投入很多资金大规模人工种植红树林。但他考察了很多人工种植区,发现因为政府只追求种植的效果而不进行后期管护,很多人工种植区在一两年后都变得很糟糕,人工林的成活率不高。我们在泰国一个红树林村庄也看到,政府的人工种植林由于种植密度过高、普遍都长得很矮小,也有一些在营养杯中培育的幼苗因多年无人种植而被遗弃,自生自灭。


▲ 泰国政府主导种植的红树林因过于密集而很难长高


后期管护缺失的问题在国内的大规模人工种植过程也不同程度的存在。红树林三分种七分管,如果后期跟踪、监测、补种跟不上的话,种植规模再大也不过是低效率的劳动。JIM认为政府主导的人工造林必须与社区参与结合,才能解决后期管护的难题。毕竟生活在红树林附近的居民才可能长期持续关注和保护本地区的湿地。


CMCN从2004年起开展生态恢复项目,在厦门大屿岛白鹭自然保护区的滩涂上恢复种植红树林。项目选用本地树种秋茄,先将当年4月采摘的秋茄胚轴插入营养杯中培育成幼苗,待6-10月招募志愿者去大屿岛的宜林滩涂上种植。虽然种植的数量相对大规模人工造林来说只是零头,然而通过普通市民的参与,可以将滨海湿地及红树林的知识和重要性借由亲手种植的过程传播给更多人。从近十年的效果来看,是非常有效地公众参与和宣教的手段。


▲ 小朋友参与CMCN组织的大屿岛红树林生态修复


同时这些逐年生长起来的红树林也守护着大屿岛的海岸线。2013年,CMCN在大屿岛滩涂上发现了罕见的贝克喜盐草,证明生态恢复项目所种植的红树林有效的保护了大屿岛滩涂的生物多样性。

▲ 在大屿岛红树林滩涂旁发现的贝克喜盐草


人工种植红树林的确是恢复红树林面积、保护滨海湿地的一个重要方法。不过也要结合多方力量参与,更加细致和科学的种植,才有可能将这方法的效果发挥到最大。